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课程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来源:新课程导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学校园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与此同时,在新课程语境下,人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基于我校在这一学科的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学校园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与此同时,在新课程语境下,人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基于我校在这一学科的教学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分析。

一、新课程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是指从1919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文学,是教育部的二级学科[1]。目前,它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也是主干课。不仅如此,它还是人文社科类的基础课,更是大学生人们素质教育的关键课程[2]。因此,在新课程语境下,改革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

在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当下的教学内容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史”的线索为主,即单纯对史料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也难以促使学生从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另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于中学语文教材衔接方面也十分缺乏,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从教学内容这一角度出发。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我校在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机械教学为主,即教师讲解,学生机械记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融汇贯通以及提高综合能力均是非常不利的。在新课程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形成一套稳定的批评标准以及客观的价值立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必须的。只有教学方法改革,才能促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如批判能力等。不仅如此,对于学生形成正确客观的价值立场也是十分关键的。

(三)教学评价缺乏

通过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评价方式的了解,目前其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以及量化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在每一学期结束后将期末成绩以及学生网上评教的方式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量化评价主要指通过考试的方式对教与学的双方进行评价的过程。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新课程语境下,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全面且客观地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还尤显不足。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方法。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在改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主要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应淡化“史”的线索,可通过代表性作家作品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构建自身的文学感悟以及鉴赏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经典作家的作品进行讲解,并指导学生如何细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教学内容应注重于中学语文教材进行衔接,如将鲁迅的《祝福》、《故乡》等作品引入其中,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总之,教学内容的完善和丰富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应给予重视。

(二)注重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最为关键的是应注重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语境下,由于自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适当引入自媒体等新科技,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图片、影像、动画等方式,丰富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可结合教学内容,将范例教学方法以及抛锚式教学方法引入其中,进而提高教学的水平。以范例教学法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白毛女》三次改写为例,促使学生掌握历史主义的思维方式。

(三)重视教学评价方面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以及改进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应注重教学评价的改革。我校在改革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注重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进行结合,以对这一课程的双向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了解。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进行正式教学的前十分钟,可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目前正在读的现代文学作品,简要概述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总之,丰富教学评价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文章来源:《新课程导学》 网址: http://www.xkcdxzzs.cn/qikandaodu/2020/0717/334.html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推进“真学课堂”<sup>①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导学投稿 | 新课程导学编辑部| 新课程导学版面费 | 新课程导学论文发表 | 新课程导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