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天一教育教师资格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化学反应

来源:新课程导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章内容是按照如下顺序安排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为了让学生在研究化学反应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章内容是按照如下顺序安排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为了让学生在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及如何定量表述上有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简单易行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准确表达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确定起点,确定时间单位,找出易于测量的某种量或性质的变化。要明确反应物的本质决定了反应速率,在影响速率的因素方面着重介绍浓度、压强、温度及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当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在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它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这就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提供了灵活利用所学知识的可能,在始态和终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不同的途径来达到同一个平衡,从而使问题简化。教科书通过实验,介绍浓度、压强(气体反应)、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由于有了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做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及相应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的引导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认识化学平衡移动,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结果,化学平衡总是向着反应速率变化幅度最大的方向移动。

本章虽然没有具体的化工生产内容,但选择化工生产最适宜的条件必然涉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理论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具体反应的特点,如反应物的聚集状态,气体体积的变化,能量变化等,进而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要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兼顾各种条件的相互影响,如温度对平衡和速率的影响,高压对平衡的影响及对设备材料的要求,在比较中趋利避害,取得最优化的条件。使学生了解化学理论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

化学平衡常数有利于从定量角度加深对化学平衡的认识理解,教科书利用某一反应体系的一组浓度数据,导出化学平衡常数以及化学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不随浓度变化的结论。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涉及到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要用到焓变和熵变知识,需要对化学反应的实质有更多的领悟,所以把它放在本章的最后(第四节),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力争使知识浅显易懂,使学生从混乱度的角度形成对熵的概念的粗浅认识。力求学生能利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

本章知识的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本章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反应进行的方向等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后续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实际上是化学平衡知识的延续,因此它还是后一章内容学习的基础。

三、总体教学目标分析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1.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定量表示方法,能进行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1.2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2.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1知道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3.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2认识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

4.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4.1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文章来源:《新课程导学》 网址: http://www.xkcdxzzs.cn/zonghexinwen/2020/1013/496.html

上一篇:视唱练耳教育教学课题调查研究
下一篇:教育教学成果奖|这是一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

新课程导学投稿 | 新课程导学编辑部| 新课程导学版面费 | 新课程导学论文发表 | 新课程导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