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关于中小学线上教学,淮北市教育局再发通知!

来源:新课程导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月6日 市教育局发布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普通中小学线上教学管理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的通知》(皖教基〔2020〕2号)和《关于印发的通知》(皖教秘〔

3月6日

市教育局发布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普通中小学线上教学管理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的通知》(皖教基〔2020〕2号)和《关于印发的通知》(皖教秘〔2020〕72号)文件精神,做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市普通中小学线上教学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完善线上教学渠道

各高三年级、初三年级继续利用现有的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复习迎考,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进行分层教学,及时做好学情反馈和有针对性地指导。

各中小学校其他年级自3月2日起直到返校为止,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各学校要组织师生按照课程播出安排定时收看,也可将课程资源纳入到学校整体在线教学安排中。对于不具备收看条件的学生,要和相关部门联系,按照“一生一策”原则,组织开展帮助帮扶。

二、制定线上教学方案

各学校要把线上教学计划纳入新学期整体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电视直播课程安排,制定本校线上教学方案和每周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做到“一个学科一个方案”。除实施电视直播线上教学外,各学校还要根据新学期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开齐开足相关课程。同时要开展在线思想品德、疫情防控知识、生命健康、公共安全、体育艺术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特别要注重德育的彰显,结合本次疫情进行立德树人的宣传和教育。

三、组织线上备课教研

各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展网络研训、在线集体备课等活动,制定在线教研计划,固定每周线上教研活动时间,确定主备人,采用视频会议等方式,坚持主备人主备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形式。

在线教研活动以组内在线听评课、教学重难点研讨、线上教学问题分析、线上教学内容补充、学情反馈交流、作业编写和资料推送、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等为主要内容。

各高三年级、初三年级学科的教研活动也要同步进行,加强复习迎考研讨,优选精选试题,提高复习实效。

四、加强线上教学管理

要落实学校职能部门、年级组、学科组和班级组工作责任,组织学校教学、技术等力量,整合遴选在线教学资源,做好技术支撑保障,统筹抓好在线教学的实施与管理,确保线上教学正常开展。

线上教学采取“电视录播+线上答疑”形式,各学校要充分借助淮北市智慧教育平台、钉钉教育管理系统、微信群、QQ群等各类网络在线教育资源和互动平台,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和双向互动,师生要按时同步收看电视录播课程,课后辅导可采用点播资源、互动提问、推送作业、批阅反馈、检测答疑等形式进行。

各学校要统筹学生作业量,不得安排过多、过难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作业。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不得安排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作业时间每天不超过半个小时;初中不超过1个小时;高中不超过2个小时。

要加强学生网络学习空间的监管,不得发送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不允许第三方合作机构利用线上教学服务机会向学生做商业广告宣传或误导参加校外培训等活动,确保网络学习空间清朗、纯净。

五、保证线上教学效果

各学校要根据本校教学方案,及时推送网络课程资源、作业手册、居家综合活动要求等,明确学科任课教师、课堂组织、作业批改、在线答疑及个别辅导等安排,并提前通知到每一名学生和家长。

在电视播放教学时,班级任课教师要履职尽责,课中做好在线听课、在线管理,课后利用微信群和QQ在线、电话、校园平台、教师个人空间、班级空间等多种方式提供辅导和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建议。

控制好学生每天学习的容量,劳逸结合,防止加重学生负担,保护学生视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要严格控制教学、答疑难度进度,保证教学、答疑效果,严禁超标准、超进度、超负荷、超难度教学与辅导。

六、推进线上家校共育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加强对家庭教育科学专业化的指导,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安排落实好学生每天的学习和生活,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注意保护视力,保证充足睡眠,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文章来源:《新课程导学》 网址: http://www.xkcdxzzs.cn/zonghexinwen/2020/1006/466.html

上一篇: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研报告
下一篇:中国医学教育进入新阶段,医院教学将有哪些变

新课程导学投稿 | 新课程导学编辑部| 新课程导学版面费 | 新课程导学论文发表 | 新课程导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