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分析*

来源:新课程导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身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党的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身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早在2014年,上海市就已经试行了课程思政的改革;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2017年起学术界、教育部门、社会各方开始广泛关注课程思政,除上海之外的很多省市也陆续展开了对于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以便可以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落实到位,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质量向前发展。

一、高校“课程思政”概述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育这个重要的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不断地改进加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亲和力,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要求。课程思政在当前的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价值。协同主要是指资源之间相互配合,可以有两个或者多个以上的资源来进行协作,这比一项资源发挥作用的效果更大。因此,通过课程思政进一步挖掘不同领域、各个学科的思政教育因素,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的组织安排,从而以思政教育为一条线在教学实践中拉起良好的教学合力,使德育全方位地贯穿高校教学的全过程。

(二)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

为了可以积极有效地推动课程思政的向前发展,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以下几方面作为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道路上必须考虑的因素。

1.教师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的引路人,教师的育人能力将直接决定着整个课程思政的效果。只有对本专业知识具有良好认知同时又对思政教育有深刻理解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将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为此,教师除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育人,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意识,加强思政与自身专业之间的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教师教学的魅力,才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使教学工作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层面提升到以价值引领为目标的高度。因此,教师的工作职责绝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他更应当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把知识能力和品格思想融入到学科教育中,从而在每一个学科中体现出良好的育人理念。

2.教材

教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托,一般在教材编写时需要遵循不同学科的教学规律、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按照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同时还需要在准备教材之时考虑思政因素的融入,尤其是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特点来深入挖掘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可以发挥的德育功能,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写之时,需要统筹优势的教学力量,深度开拓教学内容,避免教材与实际生活出现脱离,使教材保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同步,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形成积极探索、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实现知识以及价值观的同步提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理念。

3.方法

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只有选择了正确而又恰当的方法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认知,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钻研,避免局限于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制度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之中,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是重要保障。高校领导需要立足于学校的自身特色以及学校的实际状况,明确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牢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高校的教务部门需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统筹本校的教育资源,重点把握培养方案、教材选定等各个关键环节,拟定课程建设在思政方面的标准。尤其是要考虑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外着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

文章来源:《新课程导学》 网址: http://www.xkcdxzzs.cn/qikandaodu/2021/0214/739.html

上一篇:基于Proteus 的STM32 嵌入式教学
下一篇:课程思政在《旅游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新课程导学投稿 | 新课程导学编辑部| 新课程导学版面费 | 新课程导学论文发表 | 新课程导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