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中国教育报】南京财大:改革体育教学,创新素(2)

来源:新课程导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是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创新素质、个性发挥等方面的成

课外体育活动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是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创新素质、个性发挥等方面的成长。因此,南京财经大学不仅高度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不断拓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为满足社会体育发展、学生个性兴趣的需求,南京财经大学大力拓展出娱乐体育、群体运动、非竞争运动等内容多样、形式新颖的课外体育活动,且不拘泥于校内,而是拓展到邻校甚至社会上,并在保证活动具有足够尝试和技术性的前提下,灵活把握活动规则,突出活动的健身性、娱乐性,以利于吸引广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其次,为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连续性,南京财经大学从课堂内外到学校内外,从体育教学到体育活动,形成较为充分的融合,通过与邻校及企业达成协议,并制订相应的、可弹性调节的活动规范,确保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性、有序性,从而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内、在体育活动中的学习效果,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内外融合壮大师资力量

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活动组织的主体,体育教师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学好体育知识与技能、体育素养及运动习惯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具体来说,体育教师的能力体现在自身师德水平、业务熟悉程度,并在教学中能够起到带头作用,关注体育课程的改革及发展趋势,以提高自身从事教学及科研的水平。

首先,南京财经大学注重师资力量的长远规划与发展,目前,南京财经大学依托60余年的办学经验,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师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约谈、调查等形式修正并确立教师的个人愿景,再由内部一线教师甚至是院级领导,结合教师个人特点给予具体的成长规划,再依托南京财经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给予教师自我提升充分的支撑和保障。

其次,南京财经大学还注重教师将体育理论与运动技能的融合运用,并将这一理念及方法传达给教师,使理论知识能够服务于实践,实践又能充分地验证理论,二者相互融合,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将这种融合与提高作用于教学中,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太极拳的“野马分鬃”动作时,除了必要的动作名称和动作要领外,还要针对每个动作,为学生理清其发生的机理、攻防与技击的意义等,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认知。

再其次,国外的体育教学研究相对有更深厚的积累,很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值得借鉴。因此,南京财经大学不定期组织体育教师,以讲座、演讲会、出国考察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并结合国内、校内的实际情况,比照学生的体质、心理特点、文化水平等因素,再进行优化和整合,进而保障学生能够获取到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以人为本改进教学评价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需要一套科学、严谨、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进行矫正。南京财经大学依托多年教学经验,坚持以为人本的原则,持续优化和完善现有教学评价标准和内容。

首先,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教学评价中有所体现。因此,南京财经大学积极改革教学评价方法,引入教师、管理者及学生三方评价主体,共同参与体育教学的评价。尤其对学生而言,南京财经大学通过发布一系列鼓励措施、匿名调查等方法,在课前、课上及课下获取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自己的体育教师、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中来,并通过班级分享会、部级座谈会等形式,由校级领导牵头并督导会议的进程,促进师生及时发现、知晓和解决问题,让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商讨解决的办法,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体育教学具有对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作用,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共同成长,其中心理方面的因素对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南京财经大学在评价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等方面的同时,还引入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评价,并在整个评价体系为其设定较高的权重。与此同时,南京财经大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听取他人评价等方式,对学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并在发现问题时,对问题做深入了解,及时与学生沟通,并提供专门的辅导,力求在发现问题的初期就将其化解掉,避免问题越积越重,对未来产生不可控的影响。

文章来源:《新课程导学》 网址: http://www.xkcdxzzs.cn/zonghexinwen/2020/1111/647.html

上一篇:加快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下一篇:互联网+教育:如何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新课程导学投稿 | 新课程导学编辑部| 新课程导学版面费 | 新课程导学论文发表 | 新课程导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