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2)

来源:新课程导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而朱自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黑暗,屠杀的恐怖,令人窒息。他憎恨这样的丑恶的现实,憧憬着美好宁静的生活。当他在万籁俱

而朱自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黑暗,屠杀的恐怖,令人窒息。他憎恨这样的丑恶的现实,憧憬着美好宁静的生活。当他在万籁俱静的深夜散步,看到荷塘月色中荷花静态的风资,感慨万端。此情此景,用色彩艳丽,状态娇美的事物设喻描写荷花并寄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丑恶现实的否定之情,再也恰当不过了。于是朱自清笔下月光下的有着一种阴柔之美。

两篇文章都以荷花为本体,都使用了“比喻”修辞,而由于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同,因抒发感情需要而用的喻体不同,从而创建了不同的艺术境界,产生了“情欲信,辞欲巧②”的艺术效果。这样,在教学中,学生不但了解到作者写景的有情有序有法,而且还领略了作品语言的美、意境的美。

2.2 创设审美气氛 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主导者。教师如果能运用生动、亲切、亲切、得体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那么这种氛围,既可以使学生(审美主体)处于情绪感染之中,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欲望。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营造这种气氛。如讲授《雷雨》,分角色表演一番,也可以收到单靠语言评析难以得到的教学效果。

3 以情动人,陶冶性情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激发人心理的情感,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得到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陶治。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 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可以采用下列的做法:

3.1 以情动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说:“情者文之径。”所以,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流露的感情,千方百计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教师凭借语言的可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事物。如讲授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的感受:“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见《岳阳楼记》)我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使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悠扬自得,其乐无穷。这就是美的魅力。然后,我就讲,洞庭湖美,岳阳楼美,象这样的美我国还很多,可惜,有些游人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破坏美,糟蹋美。这时,好多学生纷纷发言列举现象,如“乱丢杂物”、“XX到此一游”之类,群情激愤。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思想,点燃了心灵的火花。

3.2 联想生情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审美主体)总是处于饱满的情感状态,审美感受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或者喜悦,或者悲伤,或者激奋,或者愤懑。教师(审美主导者)只要加以点拔,学生就会因文生想,联类而想,或者接近联想,或者相似联想,或者关系联想,或者哲理联想。总之,进行审美教育,要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物我同一,“融美于心灵”。宋代的邵雍说:“人不善赏心,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③”(《善赏花吟》)这里讲的就是联想,即花的姿态、神韵,与人类执着、自由、进取以及爱生死的心理相沟通,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

4 加工意象 意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再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在审美教学过程 上,学生会在其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动原有的知识、生活等先行想象,从而形成源于作品又异于作品的意会形象。鲁迅说:“看人生是因为作者的不同,看作品是因读者的不同。”因读者各自想象力和想象范围的不同,自然所产生的鉴赏意象便不尽相同。可以说一篇作品在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会产生一千种意象,是一个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这是比较少见的)的意象。驰骋想象的过程,就是加工意象的过程。 加工意象的方法也和两种:

4.1选好意象审美的话题 我们在审美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造好加工意象的话题,让学生形成主观感性意象或游离性意象,使其想象自由灵活、丰富多彩,但又不是随心所欲、凭空臆想。我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拟定了下面了几个话题:1、刘兰芝的容貌美、形体美、风度美,2、关于焦刘的爱,3、焦、刘等人的性格特征,4、假如我是焦仲卿,5、假如我是刘兰芝等等,使学生带着问题直接与作品对话,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简单机械地接受作品内容,在对作品加以驰骋想象的再创造中,学生得到了审美的愉悦,正如欧阳修所说的“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书梅圣俞稿后》)。

文章来源:《新课程导学》 网址: http://www.xkcdxzzs.cn/zonghexinwen/2020/1002/454.html

上一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9年微格教学论坛在我市举行
下一篇:适合蒙古国教育体制的汉语语音教学总体设计

新课程导学投稿 | 新课程导学编辑部| 新课程导学版面费 | 新课程导学论文发表 | 新课程导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