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来源:新课程导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

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黄克剑(华东师大) ◆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

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 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

◆ 缺乏理智的挑战

◆ 打击和挫折

◆ 群体压力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要求教师育人的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极为专业化的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 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

◆ 教育者、组织者、引导者

◆ 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

有位专家对教师的角色作了更具体的描述: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

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

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因此,有的专家说,不只要培养学生成为“四有”人才,教师自身也应成为“四有”人才:

◆ 有灵魂--崇高的师风师德

◆ 有智慧--先进的教育理念

◆ 有专长--深厚的专业素养

◆ 有特性--精堪的教学艺术

有人把新时期的教师形象概括为以下几点:

◆ 严正而宽容,深遂而单纯

◆ 执着而潇洒,真诚而练达

◆ 豪放而儒雅,平实而伟大

司马迁说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教学观

对于教学观,《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摘自《纲要》

文章来源:《新课程导学》 网址: http://www.xkcdxzzs.cn/zonghexinwen/2020/0912/372.html

上一篇:我县举行庆祝第36个教师节大会暨教育教学质量贡
下一篇: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简答题85题-教育知识与能

新课程导学投稿 | 新课程导学编辑部| 新课程导学版面费 | 新课程导学论文发表 | 新课程导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