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二胡演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

来源:新课程导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随着二胡的繁荣发展,其审美特征与价值被挖掘,自然而然便被引入课堂。在各院校中,二胡演奏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这加快了学校对二胡演奏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二胡

近年来,随着二胡的繁荣发展,其审美特征与价值被挖掘,自然而然便被引入课堂。在各院校中,二胡演奏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这加快了学校对二胡演奏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二胡演奏必然要与它的审美特征联系起来,让学生窥视二胡的“美”。开展审美教育,一则可激发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提高二胡基础教育的质量;二则也能以二胡学习为视角,培养学生感悟美、品鉴美、创造美的能力,一举多得。

一、二胡演奏中的审美

(一)音色审美

很多人初次接触二胡,便很快被其独特美妙、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的音色所吸引。二胡音色与众乐器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快慢不等、高低不平、急缓不均、轻重不同、锐柔不一的音色,能够给予倾听者极深刻、极美妙的音乐审美体验。当然,因欣赏者个人情感体验、情绪兴趣、性格气质等不同,其对二胡各类音色的审美体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倾听者运用联想与想象,配合二胡音乐的流淌,能够获得更极致且独特的审美体验。二胡音色较一般乐器标准音低了纯五度,运用不同的技巧与方法弹奏二胡,可给观众呈现多元化的音色,刺激观众的审美体验。

(二)情感审美

二胡演奏是作品情感的载体,任何的二胡作品都旨在传递某种内涵、表达某种意蕴、渲染某种情感、展现某种意境,给人极致的情感审美体验。“传情达意”是二胡作品最初的表现目的,而给予观众更多的情感审美体验,则是在二胡作品演奏过程中循序渐进体现出来的。很多二胡作品情感意蕴浓厚,给人心灵震撼,触动心弦之时,还发人深省。二胡演奏艺术家以高超的演奏技艺、极富表现力的节奏和旋律,最大限度地还原二胡作品的“内在情感”,给人独特的情感审美印象。听美的音乐、感美的情感、思美的事物、悟美的道理便是二胡演奏本身所体现的情感审美。二胡作品《江南春色》从引子到尾声,都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整首乐曲旋律自然、优美,既有江南秀丽风光,更有对生活浓郁而炽热的喜爱、赞美之情。欣赏之,动人心扉,是一种极致的情感审美享受。

(三)文化审美

二胡代表着浓郁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文化艺术的完美化身,这种传统乐器在长期的发展中,将各种文化演绎得精妙绝伦。渐渐地,二胡作品逐渐开始代表独特的民俗文化,而二胡自身也成为文化意蕴十分丰富,且受人追捧、受人喜爱之物。二胡演奏的文化审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二胡演奏风格上体现的文化审美。二胡与其他乐器不同的是,其风格有一定的定性,如大多以“悠扬、柔美”等为主,这便是二胡演奏的文化审美标签。其二,二胡作品的内容、主题、意境等所折射的各种文化审美。在内容主题上,大多数二胡音乐作品都具有不同的内容主题,这些内容主题所反映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时代背景等也不尽相同。在意境上,二胡作品往往像具有艺术性的文学作品一般,有诗化的语言与意境,这也是文化审美中不可忽视的。

二、二胡演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

(一)二胡演奏教学审美教育缺失成为主要问题

教育教学的大平台为二胡演奏搭建了桥梁,二胡演奏教学在各大院校开展得正盛。但纵观当下的教学现状,发现学校更加注重对二胡演奏基本知识的解析以及基本演奏技能、演奏方法的教授,而对于审美教育则不甚重视。例如,二胡演奏的节奏如何把握、音准如何控制、音色如何调节,拉二胡的姿势如何摆、如何调整,以及二胡演奏时按指、揉弦、换弦、抛弓等技巧,这些在教学中都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但就审美教育而言,部分教师并未通过让学生感受音色审美、情感审美、文化审美等各种类型的审美,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审美情感与审美价值。这意味着二胡演奏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十分欠缺,这种情况必须改善。

(二)二胡演奏教学方式老套,不利于审美教育开展

二胡演奏课堂是二胡审美教育开展的主阵地,但值得关注的是,老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挖掘二胡演奏中的审美内涵。二胡演奏对于喜爱者来说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但对于毫无兴趣者而言,枯燥的教学方式会使其学习更显枯燥乏味。如果能够转换教学方式,与审美教育相融合,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鼓励学生感悟二胡演奏的美,挖掘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定能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素养、创造美的力量,而二胡演奏教学的教学方式改善也应向其倾斜与靠拢。

文章来源:《新课程导学》 网址: http://www.xkcdxzzs.cn/qikandaodu/2021/0115/700.html

上一篇:高校钢琴演奏与钢琴伴奏教学研究
下一篇:吴川传统童谣的文化功能

新课程导学投稿 | 新课程导学编辑部| 新课程导学版面费 | 新课程导学论文发表 | 新课程导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