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推动作用分析(2)

来源:新课程导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 多样练习,有效提高成绩 在目前的语文题目练习中,学生一方面对教师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难以积极主动地思考来探究答案;另一方面教材中的

四、 多样练习,有效提高成绩

在目前的语文题目练习中,学生一方面对教师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难以积极主动地思考来探究答案;另一方面教材中的练习题目过少,难以让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训练。而网络中有着丰富的题目资源,能够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针对性训练。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丰富题目的搜索,对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以相应类型的题目进行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搜集丰富的题目,促进学生有效练习。比如,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搜集生字生词默写,给加点字注音等题目。让学生对“霪雨霏霏、日星隐曜、樯倾楫摧”等较有难度的词语进行良好的掌握,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对于文本分析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搜索一些文段阅读题目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让学生思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等段落在景象特征和思想情感方面的差异,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理解。又比如,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综合阅读题目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比如,让学生思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写作方式、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异同之处。学生能够从全方面对两篇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对岳阳楼和醉翁亭的风景特点以及范仲淹和欧阳修的思想心境进行深入的体会,从而产生深刻而丰富的理解。在这样的多样练习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积极调动起来,进行全方面的思考,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五、 论坛交流,促进持续学习

在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在课后进行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而难以有效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对此,教师可以采用论坛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促进学生不断复习所学内容以及掌握新的知识。在论坛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以及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先进行自主探究,之后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另一方面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论坛进行更为广泛的学习。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儒林外史》也是我国十分伟大的小说,但为什么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呢?”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后能够发现,《儒林外史》主要描写的是和科举制有关的故事,并且故事都是单独成篇,难以拍摄为电视剧进行广泛的宣传。同时,读者对科举制缺乏全面的了解,对于故事中的很多细节知识难以了解,会产生阅读的困难,因而缺乏过多的阅读群体。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科举制的有关历史进行探究。学生能够了解到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它一方面为下层人民提供了改变命运的途径,另一方面也由于明清八股取士制度的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维,阻碍了人才的培养。学生可以在论坛中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和学习感悟进行发表,从而达到对本课内容和相关课外知识的全面的学习。在这样的论坛交流中,学生能够不断开阔学习视野,提高思考和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能够切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多样、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以多种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导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进行丰富的知识拓展,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能力;可以进行情景的营造,让学生借助丰富的画面对文本中的场景和思想情感进行生动理解;可以通过丰富的练习题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成绩;可以让学生进行论坛交流,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1]郭蕾.信息化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6.

[2]张蓉.多媒体条件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策略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6.

[3]李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张莲伟.教师的理念与技能: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影响因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

文章来源:《新课程导学》 网址: http://www.xkcdxzzs.cn/qikandaodu/2021/0712/1495.html

上一篇:角色扮演法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下一篇:服务于教育知识组织的教育知识分类尝试

新课程导学投稿 | 新课程导学编辑部| 新课程导学版面费 | 新课程导学论文发表 | 新课程导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